这条段子是在网易新闻评论上看到的,谁读经济的,出来解释一下,谢。该段子说明什么?什么原理?搞得我有点想去重修经济学的冲动。段子如下:
这是炎热小镇慵懒的一天。太阳高挂,街道无人,每个人都债台高筑,靠信用度日。 这时,从外地来了一位有钱的旅客,他进了一家旅馆,拿出一张1000元钞票放在柜台,说 想先看看房间,挑一间合适的过夜。 就在此人上楼的时候,店主抓了这张1000元钞,跑 到隔壁屠户那里支付了他欠的肉钱。 屠夫有了1000元,横过马路付清 了猪农的猪本钱。 猪农拿了1000元,出去付了他欠的饲料款。 那个卖饲料的老兄,拿到1000元赶忙去付清他召妓的钱(经济不景气,当地的服务业也不得不提供信用服务)。 有了1000元 ,这名妓女冲到旅馆付了她所欠的房钱。 旅馆店主忙把这1000元放到柜台上,以免旅客下楼时起疑。 此时那人正下楼来,拿起1000元, 声称没一间满意的,他把钱收进口袋,走了……这一天,没有人生产了什么东西,也没有人得到什么东西,可全镇的债务都清了,大家很开心。 请问这个故事的漏洞在哪里?
等待求解!
其实有偷换概念之嫌。本质上应该是债务转移,而正好债务形成循环而已。今天没有生产东西,但是肉,饲料,召妓,房钱都是应付帐款,也是生产了的东西。之前都是用信用支付,如果大家都对信用有相同的估值的话,其实也可以用来支付,但是信用不适合流通。而这恰恰是现金的作用,所以现金带来得是一次流通,而且正好都相等,现实之中因为各种原因,包括利息等,所以很难有这种一次性流通就解决了大家信用支付的问题,首先很难形成一个完整循环,再者很难等值。
非常专业的解释。有人把旅客当作央行,把旅店老板当作银行,把信用当作一种债券。解释三者之间的方式与作用,你认同吗?
以一千元钱为切入点的话,这么看也没错。但是并没有完整的反映三者之间的关系。
特别是央行如果又发钱,又买东西的话其实是会扰乱市场经济的。现在的各种金融工具确实会把信用当作债券,次贷危机就是把不靠谱的信用打包成债券出售,最后无法兑现就烂尾了。
有人是这样解释的:
这个解释就上升到理论高度了。反过来说这个故事也可以作为这个模型的一个例子。
为了这个故事更真实,做了很多假设,如果你同意这些假设,那么这个解释自然也就是正确的。
你的专业是什么?好像对经济学挺了解的。有没有博客?学习学习。
其实这种极端的例子,不要1000元也可以,只要所有人坐下来开个会,就可以立马解决所有债务。这个故事的漏洞(或陷阱)就在于此。生活中没有这样的平衡性。很有可能是老板拿了1000,最后妓女拿回来500……
哇…原来高手在这里…
呵呵,这里的高手给出的答案还不错吧。
这1000块钱就好像一个人转了一圈,劝说他们把债务互相抵消了。
也有人把这个段子做债务与债权的解释,真是众说纷纷。
应该是讲的货币的流通速度问题。理论上,货币的流通速度越快,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越少。如评论所示,如果1000块只流动一次,也就是从a到b后b就存起来了,则如要完成经济行为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还要增加。
刚才又去看了一下货币流通的概念,感觉又有那么一点意思。